七月的雨母山鎮(zhèn),日頭正烈,成片的稻田正泛著青綠。站在田埂上望去,35個村民小組的百余畝耕地連成一片綠色,水渠里的清水順著田壟漫過——這是衡陽市蒸湘區(qū)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辦案組近日驗收整改現場看到的景象,很難想象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因缺水而龜裂的土地。
時間拉回2024年5月,隨著轄區(qū)內高速公路全線通車,雨母山鎮(zhèn)四個村的村民卻犯了愁:工程建設中,36口水塘被“動了手腳”,16口徹底“消失”,20口被填占大半,原本連通的水系像被扯斷的鏈條,百畝耕地成了“望水興嘆”的旱地。“插不了秧,收不上糧,這日子咋過?”村民們帶著焦慮找到檢察院,公益訴訟檢察官當即啟動調查,梳理清楚水系破壞的具體范圍、影響程度后,依法向責任單位明確整改方向和時限——要讓斷流的水渠重新通水,讓干涸的水塘再蓄清波,更要護住村民的‘糧袋子’。
“第一,盡快啟動雨母村、新竹村、臨江村、七里山村的水系修復,清淤塘壩、連通溝渠,讓斷流的水重新“活”起來;第二,水系修復非一日之功,對那些田裂得最深、缺水最急的村民小組,臨時抽水、調水,哪怕用泵抽、用桶挑,也得先保住眼下的莊稼;第三,耕地是飯碗根,水系是田命脈。多給大伙講講耕地保護的道理,讓“護田如護命”的念頭扎進心里...”檢察官說道。
整改后的水塘
如今再看,水塘恢復了往日模樣,水面倒映著云影;斷流的水系重新連通,清澈的渠水順著閘口流入稻田。挖掘機師傅在進行收尾工作?!罢钦鏋樵劾习傩辙k實事,這稻田就是最好的證明!”村民們面帶感激地說道。
幾個月的限期里,挖掘機轟鳴聲中,水塘重見清波,水渠蜿蜒田間,這紙建議終于長成了稻穗沉甸甸的模樣。公益訴訟的意義——它守的不只是水塘、水渠,更是老百姓“春種秋收”的安穩(wěn)日子。下一步,蒸湘區(qū)檢察院還將對整改效果跟蹤監(jiān)督,讓雨母山的水脈常清,田壟常綠。(來源“蒸湘檢察”)
責編:王汝福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蒸湘檢察